广东自考卡通过率!2026改革前大捞一笔?真相→


哈喽大家好,这里是牛小助。在自考圈,这些年流传这样一种声音:“自考会卡分,卡通过率?”临近26年改革,这种声音越发明显,那么是不是真的呢?实际上,真不存在卡通过率。下面将从假象、通过率低原因、阅卷机制、避坑指南四点来全面详解广东自考通过率问题。
卡通过率的[三大]假象
其一 网上一堆56-59分的。身边确实存在有56到59分的人,但真没有网上那么多。大多数没复习考不过的考生分数都会在40-50左右。在网上能看到如此之多,要么引流量的,要么就是报班机构。这也是营销手段的一种哦。
其二 认真写的没过,瞎编的过了。这种现象确实有,因为我当年考的时候也是这样。但要告诉考生的是,这是小概率事件,如果你后面科目也是瞎编,是真的会考不及格的。之所以瞎编也能过,是因为主观题真没有那么难,标准答案涵盖面很广,踩点就能得分,考过自然不难。如果是专业课程知识点,你不会就是不会,达不到要点根本就不会有分,不存在认真写就能过的情况。
此外,自学考试是有好考的课程和不好考的课程,以课程内容考核方向为准。
其三 成绩复核率极低。复核只是重新统计分数有错没,不会重新改卷的,自然复核率会低。
通过率低的原因
情况一 临时抱佛脚的考生居多
此类考生在自考中是最为常见的。很多考生就是报名前关注一下自考,然后就不管了,等考前三两天才胡乱看看教材目录或看考纲。以这样的状态去考,考过的真算运气好,考不过也是合理的。
情况二 弃考者不在少数
一时兴起跟风报考,等考了几门后,发觉自考确实有难度,是需要复习的。可自己又完全没有学习氛围,个人状态从认真到应付再到弃考,能真正熬过两个考期的人不多。为啥呢?根本原因就是科目太多了,考期过于紧凑。选择自学是需要很强的内驱力的,毕竟人的惰性是很可怕的。很多考生之所以倒在59分,归根结底还是自己的基础知识学习和重点掌握不到位,或者习题训练不够,导致自己最终在答题的时候走入误区。
情况三 训练不过者也有
这部分考生很勤奋,但同时他们也很忙。虽在空闲时间也能挤出时间去学习、刷题,但要每个考期啃完4本书和做题的话,只是利用少量时间去备考,是远远不够的。很容易出现“好像都看完了,但好像啥也没记住”的现象,导致基础不牢重点不到位。因此,他们也是倒在59分的常客。如果选自学的话,每周至少要按一天去认真学的,能做到每天有两个小时更好。
情况四 心态不好只是个例
相比“摆烂党”,这部分考生反倒是最在乎的一批。这部分人从小就害怕考试,一到考场就空白了,什么知识都忘光了。越是紧张,越是会发挥失常,更别提及格了。
阅卷机制
不少考生考不过,也怀疑是不是被评卷老师是不是压分了,或者直接看错看漏一些题了。上述情况基本上不会。目前自学考试中,选择题和判断题由计算机自动评阅,阅读理解、简答题、作文则由老师批阅。最终成绩由两部分评分相加得出。需说明的是,阅卷老师在评分过程中仅能查看本人负责的批阅部分,看不到你客观题的分,不会故意卡你的分,反而通常会根据答题情况酌情给分,在合理的标准里多给一些。
避免低分的技巧
所谓的避免卡分,就是争取多拿分。除了原本的作答外,其实每个考生只要将答题细节处理好,就能上下浮动5分左右。以下两个细节需注意:
视觉上的加分项
工整清晰:即使字迹不漂亮,也要保证易辨认,避免连笔潦草。
分点分层:用序号(①②③)或符号(?、●)标注要点,逻辑一目了然。
少涂改:写错时用单线划掉(不用涂黑),旁边补写正确答案。
解题过程的“仪式感”
主观题用“总-分-总”结构,开头明确观点,结尾升华。
引用题干关键词(如题目提到“全球化”,答题时重复使用该词)。


